政府信息公开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依申请公开

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局信息公开指南(2024年)

为更好地提供政府信息公开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快速、准确地查找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局依法公开的政府信息,根据《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信息公开指南》等有关规定,我局结合实际编制了《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局信息公开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需要获得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建议阅读《指南》。

一、主动公开

州教育局将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依法在规定的时限内予以公开。

(一)公开内容

1.本机关的机构简介、法定职责、领导班子分工、内设机构、办公地址、办公时间、联系方式等情况;

2.州教育局规范性文件;

3.全州教育发展的规划、政策,重要工作部署及实施情况;

4.州教育局政府集中采购的项目、标准及实施情况;

5.教育行政许可的设定、调整和取消情况,行政许可事项及其法律依据、办事条件、办理程序、审批时限以及受理机构的联系方式,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准予许可的决定等;

6.全州教育招生、考试、收费、资助等与公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事项的政策;

7.教师招考、教师资格认定、教师职称评定等政策规定和实施情况;

8.全州性教育表彰奖励的有关情况;

9.全州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

10.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公开的其他政府信息。

(二)公开形式

本单位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主要通过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s://jyj.linxia.gov.cn/)和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局(https://jyj.linxia.gov.cn/jyj/index.html)网站及微信公众号(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局)公开,同时结合新闻发布会、政府公报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方式公开。

(三)公开时限

属于主动公开范围,以州教育局名义发布的政府信息,自该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依申请公开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需要我局主动公开以外的政府信息,可以向我局申请获取。

(一)申请方式

1.信函申请。申请人通过信函方式提出申请的,应当在信封的显著位置标注“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字样,将申请邮寄至甘肃省临夏市西关路132号(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局)。

2.当面申请。申请人可以到受理地点当面提出申请。

3.互联网申请。申请人可通过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政府信息公开”栏目下“依申请公开”子栏目在线提交申请。

注:以上途径公民须提供本人身份证复印件;法人和其他组织须提供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或营业执照复印件。

(二)受理机构

受理机构: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局办公室415室;

办公地址:临夏市西关路132号;

邮编:731100;

办公时间:工作日的8:30-12:00,2:30-18:00;

电话:0930-6214328;

传真:0930-6224951。

(三)申请的受理

申请人依法提出的申请,符合《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受理机构应当予以受理;受理机构自接收到申请人书面申请之日起即为受理;受理机构收到申请人提交的《申请表》后应即时登记,并做出相应处理。

(四)申请的答复

1.答复的期限。受理机构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能够当场答复的,应当场予以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自双方确认收到申请书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需延长答复期限的,应告知申请人。延长答复的期限最长不超过20个工作日。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第三方权益的,受理机构征求第三方意见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前述期限内。

2.对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受理机构将根据情况分别作出下列答复:

(1)已经主动公开的,告知申请人获取该政府信息的方式、途径;

(2)可以公开的,向申请人提供该政府信息,或者告知申请人获取该政府信息的方式、途径和时间;

(3)不予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4)依法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或者该政府信息不存在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对能够确定该政府信息的公开机关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该行政机关的名称、联系方式;对不能够确定该政府信息公开机关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向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咨询;

(5)申请内容不明确的,行政机关应当给予指导和释明,并自收到申请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作出补正,说明需要补正的事项和合理的补正期限,答复期限自行政机关收到补正的申请之日起计算,申请人无正当理由逾期不补正的,视为放弃申请,行政机关不再处理该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6)申请人以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形式进行信访、投诉、举报等活动,行政机关应当告知申请人不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处理并可以告知通过相应渠道提出;

(7)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信息,包括人事管理、后勤管理、内部工作流程等方面的信息,可以不予公开。行政机关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形成的讨论记录、过程稿、磋商信函、请示报告等过程性信息以及行政执法案卷信息,可以不予公开。

3.答复的方式。按照申请人在《申请表》中的要求,受理机构可以提供纸质文本、电子邮件等形式的政府信息,并可以通过自行领取、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答复。

4.费用。受理机构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一般不收取费用。但申请人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数量、频次明显超过合理范围的,受理机构将收取适当费用。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处理费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办函〔2020〕109号)执行。

三、监督和保障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投诉、举报,也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1.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

单位名称: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930-6221011(兼传真)

通信地址:临夏市红园路8号

邮政编码:731100

2.行政复议

单位名称: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联系电话:0930-6214308

通讯地址:临夏市红园路8号

邮政编码:731100

3.行政诉讼

单位名称:永靖县人民法院

联系电话:0930-8831276

通讯地址:甘肃省永靖县刘家峡镇富民路(无门牌号)

邮政编码:731600

附件: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局信息公开申请表.xls

 


临夏州教育局主动公开事项目录



州政府领导
领导简介
简       历:
工作分工:
关闭
甘肃省2024年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华夏文明在甘肃》教材培训会在兰州举办

为推进义务教育地方教材规范使用,促进地方课程高质量实施,甘肃省2024年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华夏文明在甘肃》教材培训会日前在兰州举办。

本次培训会由甘肃省教育厅主办,甘肃省教育厅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兰州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承办,来自全省各地的200多名义务教育阶段骨干教师、教研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会邀请了来自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家学者分别作了题为“用华夏文明涵育甘肃学子的文化自信”“知史爱党:从甘肃党史汲取信仰力量”的讲座,对《华夏文明在甘肃》地方课程开设的背景、课程功能、课程目标及课程实施作了解读说明;同时,建议地方课程从甘肃本土文化出发,挖掘好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讲好甘肃故事,坚定文化自信。

来源:新甘肃·甘肃日报 苏家英


甘肃省中小学师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爱国主义主题展示活动举办

11月16日,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兰州市第五中学举办甘肃省中小学师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爱国主义主题展示活动。

活动过程中,参赛者们以流利的英语和生动的讲述,展现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历史、社会变迁及当代风貌。选手紧紧围绕“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主题,从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到传承经典的名人故事;从历史悠久的中国节日,到缤纷多彩的民间艺术;从举世闻名的名胜古迹,到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处处彰显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生智慧。

“通过参加这次比赛,不仅让我提高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同时,这次比赛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我们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兰州树人中学八年级(5)班学生刘柄君说。

指导教师李洁婷表示,作为英语教师有义务和责任教授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扎根,“此次获奖对我来说是一种激励,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用心去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一定会在更大的舞台上,发出更加响亮的声音。”

据悉,该活动从今年4月开始,历时7个多月,共有10万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经各市(州)教科所(教研室)、兰州新区教体局、厅直有关学校初评,推荐小学355件、初中185件、高中167件、教师148件优秀作品参加省级评审。最终有608件作品荣获省级奖项,其中特等奖178件、一等奖260件 、二等奖170件,62名学生荣获单项奖,11个单位荣获优秀组织奖。

供稿:甘肃教育融媒体中心


我省开展2024年“三个课堂”教师应用能力提升培训

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落实落细《深入推进甘肃中小学“三个课堂”应用实施方案》,聚焦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升我省教师数字素养,11月18日,由甘肃省教育厅主办,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的2024年甘肃省“三个课堂”教师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班在兰州新区开班。来自各市(州)、县(区)“三个课堂”项目负责人及中小学一线教师共计300人,将在一周时间里共享共联共话数智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

近年来,我省将建设“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助推教育现代化实验区”作为“三区一院”改革重大战略方向,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加速教育“变轨超车”。此次培训以“三个课堂”教师应用为牵引,设置“人工智能引领的科技创新教育”“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区域及校本‘三个课堂’实践”“AI赋能教学资源生成与教学模式创新”“‘三个课堂’赋能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主题课程,汇集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从教学目标、动力、内容、方式等方面展开系统性、深层次学习交流,推动教育范式的变革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的转型。

开班仪式上,省教育厅科技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市(州)、县(区)要明确“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应用主体、应用目的、应用形式等建设重点,按需分类推进区域内“三个课堂”的常态化应用;全力补齐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在“三个课堂”硬件设施与软件资源等方面的短板,优化城镇学校硬件资源配置,适度增加能实现音视频互动功能的设备和软件支撑教学活动;推广基于智能交互和课堂大数据分析的新形态“三个课堂”,普及人机深度协同的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等应用,支撑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新范式,探索“师-机-生”协同教学新形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深刻变革。教研部门要做好专业引领,积极探索“三个课堂”应用研究,推广“中心校带教学点”“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探索基于“三个课堂”的教学、教研新形态、开展基于“三个课堂”的常态网络教研。

开班仪式结束后,全体参训人员在兰州新区实验小学及兰州新区第一初级中学现场观摩同步课堂及网络互动教研。

供稿:甘肃教育融媒体中心


州教育局对康乐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开展州级复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州教育局组成复查组,于9月2日至4日,对康乐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进行了实地复查。9月2日,复查组主持召开了康乐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州级复查汇报会。康乐县委常委、副县长张华汇报了康乐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开展情况。复查组就重点指标和相关问题进行了问询。州政府教育督导室专职督学杨霞对复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会后,分别召开了由县人大和政协委员代表、校长和教师代表及家长代表三个座谈会,同时对照《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指标》查阅了康乐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档案资料。

9月3日至4日,复查组分三个小组深入康乐县39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行了实地核查,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座谈交流、教学活动观察等方式,从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和教育质量三个方面详细了解了康乐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优质均衡指标达标情况。

9月4日下午,复查组召开了康乐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州级复查反馈会。州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小林对康乐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复查情况作了反馈,充分肯定了康乐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取得的成绩,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一是要坚持问题导向,促进整体提升;二是要落实优先地位,加大投入力度;三是要加强部门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四是要紧盯评估标准,补齐短板弱项;五是要提升管理水平,促进内涵发展。康乐县委副书记、县长马文吉作了表态发言。


【新华社】新教材,三大看点!

一套散发着墨香的新修订统编教材,将在开学季摆上学生们的课桌。

2022年3月,教育部启动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修订工作。这套教材将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使用。

历时两年修订的教材有何变化?“新华视点”记者采访了有关负责同志。

看点一:进一步体现育人为本、素养导向

2017年秋季学期,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正式投入使用,2019年实现全覆盖。从实践反馈来看,教材得到了师生的广泛好评和社会的良好反响。

为何要对这版教材进行修订?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介绍了修订背景——

首先,党中央对教材工作作出新部署,要在教材建设中进一步强化国家事权,充分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切实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打好中国底色、厚植爱国情怀,始终不渝听党话、跟党走。

第二,按照2022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每个学科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强化实践,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教材的编写理念、素材选择、编排方式等,都要落实这些要求,进一步体现育人为本、素养导向。

第三,2017年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后,社会各界提出很多好的意见建议,学界对教材也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这些都需要在教材修订中加以改进和落实。

为做好修订工作,教育部精心组建了修订团队。三科统编教材编委会和修订组成员共200余人,包括来自高校、研究机构、教研部门、中小学校的思政专家、学科专家、课程专家、教研员和教师等。

为充分听取一线意见,教育部组织1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50多所学校、2000多名教师、10万多名学生对教材进行试教试用,通过课堂教学检验教材的适宜性;组织10个省(区、市)的5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和教研员进行全面精细审读。

国家教材委员会相关专家委员会对修订后的教材进行了严格的初审、复审和多轮复核,通过后报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

经过两年多努力,教材编审工作全部完成。“全面把好政治关、科学关和适宜关。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回顾整个工作历程时说。

看点二:进一步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内容

“首要任务是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系统有机融入,使之成为凝聚整套教材的‘魂’。”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说。

比如,语文教材从《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选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课文,并在教材相关栏目中引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让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深刻领会殷殷嘱托。

同时,在保持总体容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优化,突出中华文化立场,发扬革命传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诗经》、诸子散文、汉魏古诗,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语文教材有序安排古代汉语知识和文化常识的学习,全套教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文共353篇。

语文统编教材编委会主任王立军说,语文教材还在原有基础上新选入《雷锋日记二则》《井冈翠竹》等多篇课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良渚古城、陶寺古城和牛河梁遗址等代表性考古成果,被写入了历史课本。

历史统编教材编委会主任徐蓝表示,历史教材注重反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充实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成就和科技成果内容,彰显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翻开新修订教材,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语文教材中,《青春之光》是组织作家实地采风创作的反映黄文秀事迹的课文,《“蛟龙”探海》《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等突出介绍了大国重器、国家英模;道德与法治教材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的学习;历史教材呈现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

教材内容充分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和学术研究新成果,民族性和时代性进一步增强。

看点三:注重听取一线反馈意见

此次修订工作注重听取一线反馈意见,破解重点难点问题。

加强幼小衔接方面,语文统编教材修订后降低了教材难度:一年级上册的课文从14篇减少到10篇,识字课从10课缩减至8课,识字量从300字调整至280字。拼音教学时间比原来增加1至2周,减缓了起始阶段的学习坡度。科学安排识字写字序列,优先学习字形简单、构词率高、生活中常用的汉字。

反映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革命英雄及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群像的选文,依然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鲁迅先生的相关课文也没有变化,共有13篇。

新修订教材采取系统融入、重点强化等方式,进一步纳入国家安全教育、法治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相关重大主题教育内容。

“本次修订加强全套教材的一体化设计,注重语言转化。同时,对法治教育进行了统筹设计,以宪法为主线,共涉及90余部常用法律;融合道德和法律,促进德法兼修。”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编委会主任路建平说。

此外,修订教材的封面、版式设计和插图绘制按照反映学科特点、体现艺术水准、彰显中华美学品味、符合大众审美习惯和生活常识的标准进行了优化设计。

新修订统编教材如何投入使用?根据计划,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将于三年内覆盖所有年级。其中,2024年秋季学期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使用;2025年,小学一、二、三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使用;2026年,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全部完成替换。

教育部近期已开展骨干教研员国家级示范培训,各地将于8月底前完成授课教师全员培训。同时,将持续开展教材使用监测,及时了解教材使用情况,充分听取社会意见,不断提高教材质量。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人民日报》撰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8月21日,《人民日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栏,刊发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署名文章《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怀进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出发,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动力,有效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充分认识新时代新征程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

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要深刻把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和历史使命。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之举。教育事业是党的事业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也推动教育自身进入教育强国建设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广大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针对新形势新要求,要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断完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一体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高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水平的根本之策。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要有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和高层次人才作支撑。面对新的国家战略需求,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有效提高原始创新和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能力,切实以教育改革新成效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经过坚持不懈的接续奋斗,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教育“量”的问题总体解决,“质”的问题变得突出。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对“上好学”、接受更好教育和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期盼更加强烈。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和人口区域结构分化,亟须加快对教育体系和布局的调整。教育直接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和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社会生育意愿的提升和未来的现代化强国人才支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推动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

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综合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

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广大师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从中央到地方相继成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更加完善。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中小学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加快形成,教育系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广大师生“四个自信”明显增强,积极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等重大活动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实施,发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决心。

健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高校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不断拓展,思政课教师队伍配齐建强。完善党的教育方针,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体美劳”总体要求。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坚持“健康第一”理念,体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稳步上升,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取得重要成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加强和改进,为广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环境。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建立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机制,2023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1.1%。全国2895个县级行政单位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7%,推进“双减”工作、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取得明显进展,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的比例超过95%,义务教育进入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新阶段。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建立县域高中倾斜支持机制。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2%。不断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体系,我国学生年资助人次达到1.6亿,全面实现应助尽助。健全教育优先发展保障机制,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保持在4%以上。目前,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推进有组织人才培养和科研,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启动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持续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高校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在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高校牵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分别占总数的75.5%、75.6%、56.5%。健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机制,推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建立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体制机制,促进形成与国家战略相匹配的学校、学科、专业布局。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成为世界第一大教育资源数字化中心和服务平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正加速实现。

提高教育治理能力,良好教育发展生态进一步优化。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共识广泛形成,教育功利化倾向得到进一步扭转。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9个省份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强化教育法治保障,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国教育以更加开放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建设教育强国上仍存在不少差距、短板,大而不强、发展不平衡、供需错位等问题亟待解决,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能力有待提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还需要进一步破除,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还任重道远。

扎实抓好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举措落实

《决定》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同时,就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重点举措。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实现教育系统性跃升和质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

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聚焦思政课关键课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短板,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坚持强教必先强师,着力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教育强国成败。要纵深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加快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我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国家战略实施关键在科技,根本靠人才。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和水平。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源源不断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引导学生在一线实践中加强磨炼、增长本领。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要主动适应人口变化形势,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加快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办好特殊教育,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推进数字化教育,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