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依申请公开

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局信息公开指南

为了更好地提供政府信息公开服务,方便公众快速、准确地查找临夏州教育局依法公开的政府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令第711号)以下简称《条例》、《甘肃省人民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有关规定,编制本指南。
  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
 (一)公开内容  

临夏州教育局(https://jyj.linxia.gov.cn/)及州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局微信公众号将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依法在规定的时限内予以公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不予公开。

(一)公开范围

1.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分类:

领导成员简历、机构设置、工作职能、联系方式等组织机构情况;

临夏州教育局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临夏州教育发展的规划、政策,重要工作部署及实施情况;

全州教育年度统计报表;

教育行政许可的设定、调整和取消情况,行政许可事项及其法律依据、办事条件、办理程序、审批时限以及受理机构的联系方式,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准予许可的决定等;

全州教育招生、考试、收费、资助等与公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事项的政策;

公务员考试、录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相关政策及考试通知;

全州性教育表彰奖励的有关情况;

全州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

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公开的其他政府信息。

2.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编排体系:每条政府信息包括索取号、信息名称、内容概述、产生日期、文件编号等内容。

(二)公开方式

1.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网址:https://www.linxia.gov.cn),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局信息公开专栏“振兴临夏教育”“全面改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营养改善计划”栏目内

2.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局官方网站(网址:https://jyj.linxia.gov.cn);

3.“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局”微信公众号;

4.其他方式: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临夏州融媒体中心等新闻媒体。

(三)公开时限

临夏州教育局主动公开的信息,将在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主动向社会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

临夏州教育信息网网站(http://jyj.linxia.gov.cn/)及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局微信公众号开设临夏州教育信息公开栏目,公众可通过临夏州-教育局教育信息公开目录的引导或临夏回族自治州微信公众号-政务公开栏目指引,查找临夏州教育局主动公开的教育信息。
  二、依申请公开教育信息
  除主动公开的教育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下简称申请人)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临夏州教育局办公室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
  (一)受理机构、时间、地点  

临夏州教育局办公室自2010年11月1日起正式受理依申请公开,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2:00,14:30-18:00(节假日、公休日除外)。
  受理机构:临夏州教育局办公室
  联系地址:临夏回族自治州大西关路4号
  联系电话:0930-6214328,传真号码: 0930-6224951

申请网站:https://jyj.linxia.gov.cn/

电子信箱:lx4328@163.com
  邮政编码:   731100
  (二)提出申请  

向临夏州教育局办公室申请获取教育信息的申请人,可在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局门户网站-政务公开-依申请公开栏目https://jyj.linxia.gov.cn/jyj/xxgk/ysqgk/ZXSQ/index.html  复制有效 ,在线提出申请。

1.申请人提出的教育信息公开申请应当真实载明下列内容:
  (1)申请人的姓名或名称、有效身份证明、联系方式。
  (2)所需的教育信息应当描述明确、详尽,包括能够据以指向特定教育信息的文件标题、发布时间、文号或者其他有助于受理机构确定信息内容的特征描述。
  (3)所需教育信息的用途,必要时,提交说明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的关联性证明。
  (4)承诺所获取的教育信息,只用于自身的特殊需要,不作任何炒作及随意扩大公开范围。
  2.申请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出申请:
  (1)书面申请。
  申请人通过信函方式提出申请的,应当在信封的显著位置标注“教育信息公开申请”字样。
  (2)通过互联网提出申请。
  申请人在临夏州教育门户网站“依申请公开”专栏中选择申请项目,填写电子版《依申请公开申请表》后提交。
  3.电话咨询。
  申请人可以通过电话方式咨询相应的服务业务。
  (三)申请处理  

登记初审。受理机构收到申请后,将进行登记和初审(视情需出具回执的将出具回执)。
  1.经初审申请的内容描述不明确,形式要件不完整,包括应当提供身份证明或说明自身特殊需要的关联性证明而未提供,不符合《条例》第二十一条第四款规定的,告知申请人予以补充。
  2.经初审申请符合受理各项规定的,将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答复。

(四)分类答复

对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本单位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答复:

属于公开范围的,告知申请人获取该政府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属于不予公开范围的,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依法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的,告知申请人,对能够确定该政府信息的公开机关的,告知申请人该行政机关的名称、联系方式;

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不存在的,告知申请人;

申请内容不明确的,告知申请人作出更改、补充;

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中含有不应当公开的内容,但是能够作区分处理的,向申请人提供可以公开的信息内容。

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能够当场答复的,当场予以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情况复杂的,经临夏州教育局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负责人同意,可以适当延长答复的期限并告知申请人,延长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

同一申请人向受理机构就同一申请事项重复提出申请的,告知申请人不再重复答复。

受理机构依照国家规定标准,收取信息检索、复制、邮寄的成本费。

(五)监督保障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受理机构未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根据《条例》第33条、第35条规定向有关部门举报。

临夏州教育局信息公开申请表(法人或者其它组织机构申请表).doc
       临夏州教育局信息公开申请表(公民申请表).doc

州政府领导
领导简介
简       历:
工作分工:
关闭
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2023年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推动高水平高校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高素质教师,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经商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现就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国优计划”)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标任务

从2023年起,国家支持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高校选拔专业成绩优秀且乐教适教的学生作为“国优计划”研究生,在强化学科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系统学习不少于26学分的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含参加教育实践),通过“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为中小学输送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

二、选拔与培养

(一)选拔方式

1.推免选拔。具备高校推免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向“国优计划”培养高校提出申请,经考查合格可通过推免方式被录取为“国优计划”研究生,攻读“国优计划”培养高校学术学位或专业学位研究生。

2.在读研究生二次遴选。“国优计划”培养高校面向非教育类研究生进行二次遴选,结合学生专业课成绩和面试等综合考察学生从教潜质,按照“优中选优,严格规范”的原则,遴选“国优计划”研究生。

(二)培养模式

“国优计划”培养高校通过自主培养或者与师范院校联合培养的方式,为“国优计划”研究生系统开设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包括不少于18学分的教育学、心理学、中小学课程教学、科学技术史等内容,以及不少于8学分的教育实践,全面落实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强化师范生专业素养培养与教学基本功训练。

支持“国优计划”培养高校为推免录取的“国优计划”研究生设计教师教育先修课程,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指导学生从本科第4年开始学习。参加研究生支教团的“国优计划”研究生,支教实践计入“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教育实践学分。

鼓励高水平高校面向全体在读学生普遍开设教师教育选修课程。“国优计划”研究生本科阶段选修教师教育课程所获学分可计入“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相关模块课程学分。

攻读非教育类研究生学位且修完26学分教师教育模块课程的“国优计划”研究生,通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毕业时同时获得教育硕士学位证书。专题研究论文、调查研究报告、案例分析报告和方案设计报告等都可作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三、从教激励

(一)纳入免试认定

“国优计划”研究生享受免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认定取得中小学教师资格(简称免试认定)改革政策。修完规定学分的“国优计划”研究生可参照教育类研究生免试认定相关规定,按程序申领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

(二)探索“订单”培养

探索建立“双一流”建设高校与优质中小学的“订单”培养合作关系,支持优质中小学与“国优计划”研究生签订“订单”培养协议。“订单”培养的“国优计划”研究生毕业后,按协议约定到相关中小学任教。

(三)组织专场招聘

各地要将“国优计划”研究生作为基础教育教师人才,做好引进工作。精心组织中小学到相关“双一流”建设高校或在当地举办专场招聘会,开辟从教服务“绿色通道”,支持“国优计划”研究生与中小学签订就业协议。

(四)支持专业发展

“国优计划”培养高校要建立从教毕业生专业发展跟踪服务机制,持续给予支持,特别是支持从教的“国优计划”毕业生报考博士研究生,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要创造良好条件,支持“国优计划”研究生创新开展教学,制订五年一周期的专业发展支持计划,通过优先安排参加国家级教师培训、支持管理岗位锻炼等,有计划地帮助“国优计划”研究生成长为基础教育领军人才,担任中小学校领导人员,引领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四、实施保障

(一)加强政策激励引导

“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提出“国优计划”年度研究生招生计划总量需求,并报教育部审核。对于核定的“国优计划”招生数,教育部在年度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工作中做增量安排,等额支持。对于“国优计划”录取的推免生源推荐高校,教育部在下一年度研究生推免计划中给予相应的奖励名额。教育部协调有关部门将高校“国优计划”学生从教情况作为相关资金分配因素,在经费安排上予以引导支持。

(二)优配教育实践基地

各地特别是“国优计划”培养高校所在省份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支持“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工作,为培养高校选配优质中小学作为教育实践基地,推荐一线中小学名师与教学骨干作为实践导师,指导“国优计划”研究生在实践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三)强化人才培养统筹

“国优计划”培养高校要成立由学校负责同志牵头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依托与基础教育联系紧密的优势学科设计培养方案,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整合多学科的优质学术力量,凝聚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开设厚基础、宽口径、多样化的课程,支持“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强化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教育实践、学术交流等环节的统筹,加强培养过程性考核,切实提升“国优计划”研究生专业水平与教书育人本领。

五、工作要求

“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要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重要任务,先行试点,持续推进(首批试点安排见附件)。“双一流”建设高校等高水平高校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做好“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工作,为中小学培养输送高素质教师,夯实教育强国建设基点,服务高质量发展。

附件:“国优计划”首批试点安排

教 育 部

2023年7月25日

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教发〔2019〕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在线教育是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互动的新型教育方式,是教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在线教育,有利于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为促进在线教育健康、规范、有序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供在线教育服务,增加教育资源有效供给,创新教育组织形态,丰富现代学习方式,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加速推广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以技术进步支撑人才培养,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坚持改革创新。精准把握和对接教育新需求,完善共建共享、开放灵活的在线教育模式,变革教育服务供给方式,解决教育传统模式难以有效处理的难点堵点问题,拓展教育发展新空间。

坚持融合融通。加快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推动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良性互动、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机衔接,培育教育服务新业态,全面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坚持多元治理。加强部门协同监管,统筹兼顾安全与发展,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推动形成政府引导、机构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在线教育治理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在线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幅提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资源和服务更加丰富,在线教育模式更加完善。

到2022年,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实现深度融合,在线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资源和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建立,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初步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二、扩大优质资源供给

(四)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在线教育机构,开发在线教育资源,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支持互联网企业与在线教育机构深度合作,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手段,充分挖掘新兴教育需求,大力发展智能化、交互式在线教育模式,增强在线教育体验感。针对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农民工等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研发课程包、课件包和资源包,建设一批通识课程、五分钟课程、全媒体数字教材课程、“三农”特色课程等专项共建共享课程,提高教育供给精准度。(教育部负责)

(五)推动线上线下教育融通。鼓励学校通过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在线教育资源研发和共享力度,扩大名校名师网络课堂等教学资源的辐射面。支持学校研究制定具体办法,将符合条件的在线课程纳入教育教学体系。高校应保证纳入高等学历教育的在线课程质量不低于本校原有的面授课程。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优化结构,统筹利用现有资源,通过“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到2022年,培训10000名中小学校长、20000名中小学教师、3000名职业院校校长、6000名职业院校教师,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覆盖全体师生。(教育部负责)

(六)培育优质在线教育资源。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汇聚互联网教学、科研、文化资源,拓展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批高质量在线教育课程,探索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积累转换制度。优化结构,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到2022年,推出300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00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6000门左右国家级和10000门左右省级线上线下高等教育一流课程、10000堂基础教育示范课、1000堂职业教育示范课、200堂继续教育示范课。支持面向深度贫困地区开发英语、数学及音、体、美等在线教育资源,补齐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教育部负责)

(七)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鼓励职业院校、普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密切合作,深入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围绕在线教育打造资源共享、开放共建的创新联合体。鼓励在线教育企业在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建立研发机构和实验中心,促进科研与教学实现良性互动。加强智能教学助手、人工智能(AI)教师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动教育模式变革。(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加强在线教育人才培养。鼓励职业院校、普通高校结合社会需要和办学特色,加强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网络安全等相关专业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在线教育行业发展各类急需人才。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普通高校搭建在线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供需对接平台,推动互联网与教育行业人才的双向流动,培训一批会技术、懂教育的高水平从业人员。(教育部负责)

三、构建扶持政策体系

(九)建立规范化准入体系。按照包容审慎原则,完善在线教育准入制度,明确准入条件与资质认证流程,建立健全在线教育资源的备案审查制度,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师生个人信息安全。制定在线教育准入负面清单,允许各类主体依法平等进入未纳入负面清单管理的领域,对负面清单适时动态调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面向中小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的学科类校外线上培训活动。(教育部、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住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商用契机,加快推动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提升教育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实施“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全面改善学校网络和接入条件,加快建设教育专网,到2022年实现所有学校接入快速稳定的互联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在线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提供专业化服务。(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落实财政支持政策。各地完善政府购买优质在线教育资源与服务的相关制度,将在线教育资源与服务纳入地方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加强在线教育平台建设与示范应用。(财政部、教育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拓展金融支持渠道。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符合在线教育特点的金融产品。利用创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及资本市场融资等多种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在线教育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在线教育企业发行“双创”专项债务融资工具、创新创业公司债券。(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在线教育知识产权服务机制,在知识产权创造、转化、交易、托管、权益维护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推动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教育部、中央宣传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形成多元管理服务格局

(十四)保护消费者权益。加强教育与互联网等相关领域各项法律制度衔接,完善在线教育机构的备案、选用、监督、检查、通报、退出等全周期制度体系。推动在线教育机构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建立质量标准,明确服务规则。畅通在线教育消费投诉渠道,完善投诉响应、纠纷处理和多方调节机制。加大在线教育机构信息强制公开力度,充分发挥社会公众、新闻媒体、消费者协会、行业协会的外部监督作用,实现共治共管。(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创新管理服务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对在线教育机构的大数据比对分析,通过信息监测、在线识别、源头追溯等方式,识别行业风险和违法违规线索,实现以网管网。强化对在线教育机构的实时监测和风险预警,建立在线教育机构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完善身份认证、双向评价、信用管理机制,维护良好教育秩序。(教育部、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加强部门协同监管。适应在线教育跨领域、跨区域的特点,加强监管部门协同和区域协同,充分发挥民办教育工作、职业教育工作、“互联网+”行动、网络市场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作用,提高监管效能。借助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加大对在线教育机构基本信息和各类许可信息的归集力度,加强部门间数据共享,形成管理合力。(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七)强化行业自律。支持在线教育行业组织建设,在机构自治、行业自律、交流合作、协同创新、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鼓励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根据在线教育行业特点,制定行业公约,开展在线教育机构服务质量认证和从业人员能力认证。鼓励行业协会加强政策宣传,积极推广在线教育的优秀经验和成功案例,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教育部 中央网信办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安部 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 市场监管总局 中国银保监会

中国证监会 国家知识产权局

2019年9月19日

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教技〔2016〕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根据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工作部署,我部研究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

2016年6月7日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有关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部署和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确定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全面深入推进“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分析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发布和首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教育信息化工作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加强顶层设计、多方协同推进,以“三通两平台”为主要标志的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全国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已达87%,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80%;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日益丰富,信息化教学日渐普及;全国6000万名师生已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探索网络条件下的新型教学、学习与教研模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水平日渐提高,资源服务体系已见雏形;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覆盖全国学生、教职工、中小学校舍等信息的基础数据库,并在应用中取得显著成效;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国教师、校长和教育行政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与能力显著增强。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也都取得丰硕成果,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领域结合各自需求,在扩大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改革发展问题的应用典型,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在总结工作进展和成效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与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深度应用、融合创新的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思想认识尚需深化,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力度有待加大。体制机制尚需创新,广大师生和教育管理者的应用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尚需加强,学校网络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只管建设不顾安全、只管硬件忽视软件、只管数据采集不顾数据维护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比较普遍。信息化建设推进进度不平衡,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信息化区域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齐心协力,攻坚克难。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等新技术逐步广泛应用,经济社会各行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有关政策密集出台,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战略,教育信息化正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论述指明了教育信息化今后工作的目标、方向和途径。“十三五”期间,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等重要任务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期间,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为发展方向,按照“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的原则,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更好地服务立德树人,更好地支撑教育改革和发展,更好地推动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更好地服务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与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形成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作用。

(二)工作原则

坚持服务全局。要通过服务全局构建教育信息化发展新格局。“十三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更加贴近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融入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领域,为教育改革发展增添动力与手段。要在“十二五”工作基础上,由点及面、由单项工作到教育教学与管理全过程,促进教育信息化全面深入应用,使教学更加个性化、管理更加精细化、决策更加科学化。

坚持融合创新。要通过融合创新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效能。要通过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融合,强化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服务与支撑,强化将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放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来设计和推进。要聚焦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困扰教学、管理的核心问题和难点问题,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和管理模式创新的过程中,以创新促发展,推动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教学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

坚持深化应用。要通过深化应用释放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作用。应用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的结合点,也是教育信息化的生命力。要进一步深化应用驱动的基本导向,通过应用带动环境营造、支撑核心业务,围绕应用目标开展培训与绩效评价,依托教育信息化加快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坚持完善机制。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机制,解决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进一步理顺教育信息化统筹部门、支撑机构和教育业务部门的关系,理顺教育部门和其他企事业机构的关系,形成统筹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合力。要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建立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和对教育创新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提升作用;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

任务保完成。全面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和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的发展目标,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与网络教学环境全覆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基本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和个性化学习需求,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实现“一生一空间、生生有特色”,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应用上台阶。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为广大师生、管理者深度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进一步深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生信息素养显著提升,形成一批有针对性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创新模式。发展在线教育与远程教育,推动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向全社会提供服务。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作用充分彰显。

治理上水平。全面深化改革,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形成政府规范引导和统筹推进、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持续有效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供给模式;进一步健全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构建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教育信息化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安全有保障。教育领域网络安全意识显著增强,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标准规范逐步完善,防护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与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的网络安全体系,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局面得以保障。

四、主要任务

(一)完成“三通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

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结合国家“宽带中国”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具备条件的教学点实现宽带网络接入;有效提升各类学校和教学点出口带宽,城镇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低于10M,有条件的农村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低于5M,有条件的教学点接入带宽达4M以上;推进“无线校园”建设,东部和具备条件的城镇各类学校应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将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和备课环境建设纳入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配备师生用教学终端;推动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确保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具备信息化教学环境。全面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基本建成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为学习者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化,基本形成与学习型社会建设需求相适应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

(二)实现公共服务平台协同发展,大幅提升信息化服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能力。

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建设、应用模式。各地要根据信息化教学的实际需求,做好资源平台建设规划论证,充分利用现有通信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区域平台建设和与国家教育资源平台的协同服务。鼓励企业根据国家规定与学校需求建设资源平台,提供优质服务。“十三五”末,要形成覆盖全国、多级分布、互联互通的数字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为学习者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提升教育信息化支撑教育教学的水平。制订出台教育数据管理办法,规范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使用、共享等全生命周期管理,保证数据的真实、完整、准确、安全及可用,实现教育基础数据的有序开放与共享。在进一步明确业务需求的基础上,基本完成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任务,基本完善教育基础数据库。着力做好已建系统运行与服务,提升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支撑教育业务管理、决策支持、监测评价和公共服务的水平。逐步实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利用国家已有系统开发相关应用。

(三)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优先提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

深入推进三个课堂建设,积极推动“专递课堂”建设,巩固深化“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成果,进一步提高教学点开课率,提高教学点、薄弱校教学质量;推广“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逐步使依托信息技术的“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模式制度化。大力推进“名师课堂”建设,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以“名师工作室”等形式组织特级教师、教学名师与一定数量的教师结成网络研修共同体,提升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积极组织推进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活动,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创新推进“名校网络课堂”建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制订相关规定,鼓励、要求名校利用“名校网络课堂”带动一定数量的周边学校,使名校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广范围内得到共享,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继续推动高校建设并向社会开放在线课程,促进中央部门高校支援西部高校开展在线开放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积极支持、推进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开放和在线教育联盟、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建设,扩大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在提升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质量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加快探索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模式,有效提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水平与能力。

继续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信息化教学推广活动,激发广大教师的教育智慧,不断生成和共享优质资源;实施职业教育数字资源试点专项,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以先建后补方式继续开展“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推动职业院校广泛应用。加快制订数字教育资源相关标准规范,完善多机制、多途径整合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制度。加大数字教育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相关法治培训,增强教育部门、学校使用、应用数字图书、音像制品等资源时,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确立通过市场竞争产生优质资源、提供优质资源服务的机制。要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培育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市场,积极探索在生均公用经费中列支购买资源服务费用的机制,将数字教育资源的选择权真正交给广大师生。鼓励企业积极提供云端支持、动态更新的适应混合学习、泛在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新型数字教育资源及服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保障基础性数字教育资源的供给,并发挥好已有资源的作用,利用以互联网为主的多种手段将资源提供给各类教育机构,尤其是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学校免费使用。大力实施面向不同行业、企业的高等学校继续教育e行动计划,办好开放大学、老年大学、就业技能培训等,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有力支撑。

(五)创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与应用模式,从服务课堂学习拓展为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

要积极利用成熟技术和平台,统筹推进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空间要集成网络教学、资源推送、学籍管理、学习生涯记录等功能。要融合网络学习空间创新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研模式和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鼓励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备课授课、家校互动、网络研修、指导学生学习等活动;鼓励学生应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预习、作业、自测、拓展阅读、网络选修课等学习活动,养成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服务的良好习惯;鼓励家长应用网络学习空间与学校、教师便捷沟通、互动,关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有效引导学生科学使用空间。要实现学生学习过程、实践经历记录的网络学习空间呈现;依托网络学习空间逐步实现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优化教学模式,以“人人通”的广泛、深度应用进一步体现“校校通”“班班通”的综合效能。

(六)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

要依托信息技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推进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深入、广泛应用,适应信息时代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养成数字化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信息化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能力是关键。要建立健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将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纳入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列入高校和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学时(学分),将能力提升与学科教学培训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为特点的课例和教学法的培训,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情分析与个性化教学的能力,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使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

(七)深入推进管理信息化,从服务教育管理拓展为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建成覆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实现教育基础数据的“伴随式收集”和全国互通共享。要推动管理信息化与教育教学创新的深度融合,在提高教育管理效能的基础上,实现决策支持科学化、管理过程精细化、教学分析即时化,充分释放教育信息化的潜能,系统发挥信息化在政府职能转变、教育管理方式重构、教育管理流程再造中的作用,促进政府教育决策、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推动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利用信息化实现政府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广泛连接与信息快速互通,推动教育评价主体多元化、公共服务人性化,使各级各类学校、相关教育机构和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及时、准确地获取教育信息,更加便利地享受到教育服务,更加深入地参与教育治理过程,形成一个有效的教育治理体系,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从而加快发展各项教育事业。

(八)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从服务教育自身拓展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教育信息化要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在“一带一路”“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惠民、智慧城市、精准扶贫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作用,提供广覆盖、多层次、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升均等化普惠化水平,培育新型业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促进信息消费、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积极探索。要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国际视野,拓展国际空间,抢占教育信息化的国际制高点,增加国际话语权,服务国家外交话语权的提升。要贯彻落实国家网络安全战略部署和法律法规,加强网络安全相关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做好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工作,服务国家安全战略。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规范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服务支撑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要理顺信息化管理体制,明确行政职能管理部门,完善教育信息化组织领导体制。要建立“一把手”责任制,主要领导亲自抓信息化工作。要明确教育信息化行政职能管理部门、业务应用推进部门、技术支持部门等各主体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格局中的责任与义务,确保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有序发展。要探索和建立便捷高效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支撑机制,整合教研、电教、信息、装备等教育系统专业机构的力量,充分利用相关企业专业化服务的优势,形成合力,为学校、师生等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要在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建立由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制度,全面统筹本单位信息化的规划与发展。要加强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确保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工作得到落实。

(二)分类指导,统筹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要求和本地区教育现状与教育改革发展任务,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重点任务,统筹推进“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省会及中心城市要率先实现国家确定的发展目标,率先深入普遍应用。各级各类教育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改革发展重大目标的实现。基础教育要推进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变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普及更有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职业教育要着力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重点解决实训教学中“进不去、看不见、动不了、难再现”的难题;高等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管理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继续教育要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统筹推进的基础上,要着力加强对本地薄弱地区、薄弱学校与教学点的支持力度。地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着力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指导,加大对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力度。各级各类学校要主动把教育信息化纳入本校总体规划,深入开展信息化教学与管理应用。

(三)开展督导,形成制度化的评估机制。

要制订针对区域、学校、课程、资源、教师、学生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将相关评估纳入教育督导工作,有效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要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纳入学校建设基本标准和区域、学校评价指标体系。各地要将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本地区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要全面开展面向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督导评估和第三方评测,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核查工作进展、推动工作落实的依据,以提升各地区、各学校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四)完善保障,形成多元化投入支持机制。

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引导地方加强对农村、边远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经费支持力度。各地要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支持,将教育信息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信息化整体规划。要明确政府在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中的主体作用,统筹推进教育信息化和“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惠民、智慧城市等工作;要建立社会团体、企业支持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基础电信企业建立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网络使用资费优惠机制。各地要切实落实国家关于生均公用经费可用于购买信息化资源和服务的政策,优化经费支出结构。要明确教育信息化经费在当地生均公用经费、教育附加费中的支出比例,形成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五)明确责任,确保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协调发展。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维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网络安全责任制和问责机制。单位主要负责人是网络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统筹协调网络安全与教育信息化工作。网络安全工作分管负责人要协助主要负责人抓好落实。责任职能部门和技术支撑机构应做到安全到人、责任到岗。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安全教育和培训,建立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岗位继续教育制度,提高全体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水平。

临夏州“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形势挑战

为了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依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甘肃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临夏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州委《关于振兴教育事业的意见》,结合我州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全州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对甘肃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协调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教育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教育基础不断夯实,主要指标显著提升,为建设“美丽”新临夏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是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响亮地提出坚持“一切利益为教育让路”,把有限的资金优先保障教育事业,教育发展各项举措落到实处。成立了州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振兴教育事业的意见》,形成了“州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的教育工作格局。

二是立德树人有效落实。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七一”“国庆”“抗战胜利纪念日”等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师生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开展“千校万生学党史、感党恩、明志向”红色研学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组织编印《临夏州爱国爱党爱家乡资料汇编》,引导广大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重视体育教育,分阶段开展中华传统武术进校园活动。加强劳动教育,通过开辟植物园、蔬菜种植园和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等,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劳动、掌握实用技能,提高实践能力。

三是教育脱贫成效显著。持续落实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强化“政府控、学校保、家长送”的控辍保学工作措施,建立“双线四级”“八包八到位”制度,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联控联保工作格局,全面做到了决不让一个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精准落实各项资助政策,为全州30多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资助保障,充分发挥了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作用。

四是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前教育增量普惠,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2015年的74.4%提高到95.4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从2015年的74.8%提高到97.92%;高中教育提质增效,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015年的60%提高到81.24%;职业教育突破发展,形成了以临夏现代职业学院为龙头、州职业技术学校和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为两翼、县市职校为补充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特殊教育持续推进,建成临夏县、东乡县特殊教育学校;终身教育不断发展,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8.5年。

五是教育改革纵深推进。深化普通高中招生改革,划定招生最低控分线,按计划、按分数、按政策阳光招生,职普比达到4:6。借助厦门、济南、北京等地优质教育资源,加大合作办学力度,面向全国高薪聘请临夏现代职业学院、东乡县石化中学、永靖县黄河中学校(院)长。引进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永靖县产教融合示范园项目,加快推动校地融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展新局面。

六是师资队伍持续强化。组织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对全州高中学校班子进行调整优化。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多渠道招聘补充教师1.1万名,教师结构不断优化。提高教师待遇,推行州直学校绩效工资改革,提高中高级教师职称岗位结构比例,近1万名教师评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和班主任补贴,每年召开庆祝教师节大会,充分调动了教师工作积极性。通过国培计划、省培、州培等项目,累计培训教师20.04万人次。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初步建成了一支符合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

七是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坚持乡村以“两类学校”建设为重点,城镇以适应城镇化发展和易地搬迁人口集中的需要为重点,筹措资金56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1500多所,新增学位11.27万个。创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3所,省级一类幼儿园27所,标准化幼儿园187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达到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永靖县移民中学创建为省级示范性高中,永靖中学、临夏回民中学、康乐中学创建为省级实验特色高中,临夏州职业技术学校创建为省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生机比由12:1提高到8:1,“宽带网络校校通”学校达到1201所、覆盖全体中小学,“优质资源班班通”教室达到11639个、占90.6%,“网络空间人人通”注册人数达到23万名,占64%,建成临夏州智慧教育云平台。

八是合作交流广泛深入。依托“三区”支教计划,每年兰州、酒泉、武威100多名优秀教师到我州支教,加强了两地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东西协作,厦门市480名优秀教师到我州开展支教活动,临夏州2490名校园长、教师前往厦门开展学习交流。碧桂园集团建成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免费教育、订单培养。通过结对帮扶,与兰州市教育局合作,连续三年开办永靖中学兰州班;与兰州职教园区合作,向临夏州倾斜提供中职学位;康乐县与江苏南通建立了长期的教育合作交流机制;东乡县民族中学与西北师大附中联合举办致远班,东乡三中与兰州市二十八中联合举办宏志班;北京实验学校与临夏市合作办学。启动实施“援教顶岗”项目,全省8所师范类院校的3353名大学生来我州进行支教活动,助力临夏教育事业发展。

二、形势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复杂而深刻的重大变化,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教育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我州教育处于多重政策机遇的叠加期、促进现代化的起步期、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弥补发展短板的突破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缩小差距的窗口期。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州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不够契合,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学前教育乡村保教质量不高,城区学位供给不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程度低,三分之二的学校分布在山区,规模小,条件差,仍然存在新的辍学风险;学校布局不尽合理,难以适应城镇化发展步伐,学生逐年增长,学位严重不足,“乡村弱、城镇挤、择校热”问题依然存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缓慢,应用程度低;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结构不尽合理,编制缺口大;重点大学录取人数不多,大多数学生被大专、高职院校录取,教学质量依然不高;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双师型”教师紧缺,县市职业学校普遍规模小、办学条件差,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不足;教育体制还不健全、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学校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思路及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全州教育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以下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甘肃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建设“六个临夏”为奋斗目标,全面落实州委、州政府《关于振兴教育事业的意见》,坚持一切利益为教育让路,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全州教育发展行稳致远、教育系统和谐安定、教育品质不断提升,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追赶超越和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教育工作全过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2.坚持优先发展。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才资源开发需要,为教育保障奠定坚实基础。

3.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坚持改革创新。立足教育州情,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强教育交流合作,通过改革、开放和创新,解决发展难题和短板,充分激发教育活力,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5.坚持依法治教。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执教,切实保障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和广大师生合法权益,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6.坚持统筹推进。统筹城乡、区域和校际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规模、结构、功能协调发展,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统筹谋划学校发展,坚持学校硬件建设与内涵提升并重,有效提升教育整体水平。

三、发展思路

以强化党的全面领导为宗旨,以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为中心,以办“美好教育”为品牌主题,以继续做好固基强本、控辍保学为重要基础,以布局调整、资源配置为突破口,以狠抓常规、精细化管理为着力点,以交流合作、开放办学为活力,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根本,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为教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协调发展。

四、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州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重要指标力争达到全省中等水平,高质量发展举措落到实处,教育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到2035年,建成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教育布局基本合理,城市学位得到保障,教育体制基本健全,实现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丰富的优质教育,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1.学前教育。到2025年,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全州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60%以上。每个县市至少创建1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5所省级一类幼儿园。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以政府为主分担普惠性学前教育成本的机制普遍建立,全面落实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幼儿园保教质量全面提高,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机制基本形成。

2.义务教育。到2025年,创建一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质量大幅提高,全面完成巩固控辍保学成果任务,目前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129所,计划新增21所,五年后达到150所,全州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以上。进一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力争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3.高中教育。到202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职普大体相当,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完成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和高考改革,明显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各县市达到每10万人建成一所高中的要求,促进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元,本科一批上线率力争到达30%以上,本科二批上线率力争达到70%以上,全面提升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

4.职业教育。推进“技能甘肃”落地见效,积极申报建设省级“双高”(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优”(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和优质专业)院校项目,完善横向融通、纵向贯通培养体系,临夏州职业技术学校早日竣工并投入使用,各县(市)以现有职业教育资源为基础,逐步构建“一县一校一中心”格局,满足临夏州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实现州委“不让一个两后生没有一技之长流向社会”的要求。

5.特殊教育。不断扩大随班就读规模,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重视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培训。到2025年,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初步形成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方式,力争让每一个残疾儿童少年都能接受合适的特殊教育。

6.民办教育。进一步健全民办教育激励引导和规范管理机制,引导社会资金重点发展非义务教育,建成临夏市清华园民办高级中学,逐步落实各种扶持政策和措施。到2025年,民办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特色日渐突显,办学质量逐步提高,建成一批水平和质量较高的民办学校。

7.终身教育。到2025年,继续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充分发挥开放大学培训功能,开展多方式教师培训,形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8.教师队伍。到2025年,全州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城乡教师资源基本实现均衡配置,幼儿园、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9%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8%以上,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到20%以上,幼儿园师生比达到1:20、小学师生比达到1:16、初中师生比达到1:11、普通高中师生比达到1:10,形成一支符合教育现代化要求的教师队伍。

表1:2025年临夏教育发展重要指标

序号

项目指标

省定目标

州级目标

备注

1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96

98


2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7

98


3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5以上

90


4

省州优质园(州级一类园以上)比例(%)

20


5

达省级示范性、特色普通高中比例(%)

20


6

每十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人)

2000


7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0.2

9.5


8

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

16


9

两个只增不减额度(亿元)

60


10

学生、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

95


11

普通话普及率(%)

86

82


第三章  主要任务

“十四五”期间,紧紧围绕教育高质量这个主题,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和校长队伍建设,把立德树人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教育规划、强化学校管理,不断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

一、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全过程,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地位,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强化中小学学科德育渗透,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实施思政课教师全员轮训计划,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整体建设水平。

2.重视学生身心健康。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相关要求,大力营造全社会重视成长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良好氛围。聚焦班主任、心理教师、学科教师三个重要环节,完善全体教职员工齐抓共管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工作体系。不断拓宽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长渠道,强化生命教育、挫折教育、青春期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学科教育、日常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对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进行动态管理、跟踪管理、链条管理。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及家长学校交流沟通平台,充分发挥妇联、共青团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健全医教协作、警校合作、联合预警、社会协同工作机制。

3.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工作格局。加强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建立家长委员会,推动建立校级、班级家长委员会。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举办家长学校或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开展家庭教育主题宣传活动,配合学校抓好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提升家庭教育能力。统筹发挥校内外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功能,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免费或优惠向学生开放,支持有条件的学校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丰富校外教育内容和形式,鼓励开展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活动,探索中小学社会实践、特长培养、研学旅行等方面与社会力量开展合作,强化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衔接。推进建设一批中小学校科普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和示范性研学旅行基地。构建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将志愿服务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4.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坚持“五育”并举,实施“五大行动”(德育铸魂行动、智育提质行动、体育健身行动、美育熏陶行动、劳动提能行动),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深化课程改革,重点建设一批示范性学生创新项目。开齐开足上好体育美育课,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创建体育特色项目。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教学模式。持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和艺术进校园,实施体育美育浸润计划,加大体育美育教师补充力度。积极争创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美育特色校、体育特色校。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开展劳动教育,把学生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实践情况、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劳动习惯,提升学生劳动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创建“文化传承”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二、优化各类教育,创新教育改革

1.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启动学前教育强师计划,不断补齐教师缺口。扩大普惠性资源供给,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完善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机制;加快城市新增人口、流动人口集中地区新建改扩建一批幼儿园,切实保障适龄幼儿入园需求;健全幼儿教师工资待遇保障制度,保障普惠性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保教质量,深化幼儿园教育改革,加快实现幼儿园与小学科学有效衔接;健全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体系,充分发挥质量评估对保教实践的科学导向作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实践能为。

2.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抢抓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大好机遇。通过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项目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城区扩容,新建、扩建、改建、整合学校,提高学位供给能力,全面消除大班额现象;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达到150所以上,打造“乡村温馨校园”,提高乡村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全面巩固“控辍保学”成果,严防新的辍学和部分复学学生再次辍学现象的发生,严格落实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联控联保机制,加强考核考评力度,进一步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

3.普通高中特色提质。实施普通高中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加强课程基地建设,促进普通高中内涵发展,推进与新高考改革相适应的高中教学改革,探索高中教学改革新模式,完善普通高中发展性评价体系,形成与高等院校招生改革相适应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全州普通高中年度进行综合绩效评价,对高质量普通高中进行奖励。全面实施高考改革,强化国家相关政策研究,促进高中教育特色提质发展。

4.职业教育夯基创优。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构建“一县一校一中心”格局。职业学校和职教中心合署办公,由县(市)长任主任,统筹资金,搭建培训平台,办好临夏现代职业学院,建成临夏现代职业学院新校区(文旅学院),积极申报建设省级“双高”院校,高职教育要创新特色发展,积极申办本科专业。建成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永靖产教融合示范园,办学规模达到1万人以上。临夏州职业技术学校和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积极创建“双优”学校,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建立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合作机制,构建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职普融通培养体系。建成2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3所优质特色中等职业学校,7个中职现代化实训基地。推进职业教育校企深度融合,共建产学教一体化实习、实验、实训平台与基地,协同开展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5.特殊教育融合全纳。深化特殊教育改革,积极兴办残疾幼儿学前教育机构,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实行十五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健全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附设特教班为补充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提高吸纳能力,应纳尽纳。帮助残疾学生掌握生活生产技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健全送教上门机制,提高送教上门质量,特殊教育实现全覆盖。加强特殊教育学校项目建设,在20万人口以上县新建特殊教育学校,逐步形成从小学到高中阶段教育较为完备的特殊教育体系。

6.终身教育开放共享。完善不同学历层次教育的纵向衔接机制,确保人人有享受终身教育的平等机会。补齐自学考试、成人高考、开放大学薄弱环节,办好城乡老年教育。按照全省开放大学办学体系,搭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在线教育平台,推行“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实现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老年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不同类型教育学习成果互认衔接转换,形成终身学习性社会。

7.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机制,完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管理制度。依法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同等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师生合法权益。促进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临夏市创办一所有特色的民办高中,盘活民办高中学校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支持民办学校创新办学机制和育人模式,完善民办学校评价体系,持续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切实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

三、加强队伍建设,激发教师发展活力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在教师资格准入、招聘考核、职称评聘、推优评先、表彰奖励等环节中优先考虑。健全师德表彰奖励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教育融入培养、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

2.实施教师培优行动。制定出台《临夏州中小学校长队伍管理办法》《河州“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评选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临夏州教育教学专业性人才评选认定管理办法》《临夏州卓越师资培育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积极建设学校研训中心、县(市)教师发展中心、州级高端师资发展中心与校长、教师发展学校。做实校本研训,提升全体教师教育教学基本素养;全力做好县(市)培训,开展5年一周期、360课时的全员培训;着力做精做优州级培训,实施培训项目品牌孵化行动;全面落实高端国培省培,发挥名优校长、班主任、教师示范带动作用,构建起“国培省培作示范、州培作领航、县培作全面、校本作全员”的教师培训工作格局。加大外派挂职、离岗培训与引进名校长、名师工作力度,在做好培训工作的基础上,搭建师资梯度攀升机制。加强中小学校长和名师队伍建设,培育造就一批适应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优秀人才队伍,并予以资金补助。

3.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科学测算学生底数,精准预判师资需求增量,提前做好师资配制增加的编制争取工作,精心做好教师招聘工作,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到临夏从教,形成优秀人才从教、教好优秀人才的局面。通过公开招聘、特岗计划等渠道,继续加大中小学教师补充力度。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全面推行竞聘上岗制度,盘活用好现有教师资源。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落实职级薪酬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实施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城镇、川塬区校长和教师,到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轮岗交流,提高教师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全面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人员职称与学校教师职称兼容互认。

表2:2025年全州专任教师队伍学历指标

序号

指标内容(占比)

目标(%)

1

幼儿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

98

其中本科及以上占60

2

小学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

70

3

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

90

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占3

4

普通高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

95

其中研究生以上占15

5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

95

其中“双师”型教师占45

6

省州县(市)教师名优特及县级以上骨干教师

15

四、统筹布局推进,优化资源配置

各县(市)结合实际,精心制定发展规划,对接州上规划,采用动车原理,永靖县、临夏市率先带动,康乐县、和政县、广河县和临夏县紧跟加快,积石山县和东乡县奋起直追,形成帮扶带、追赶超的局面,凝聚整合合作力量,形成一盘棋思想,共同推进临夏教育发展。科学规划学校布局,统筹考虑城市建设与发展、三孩生育政策全面放开及进城、流动人口变化趋势,目前城区学位不足已凸显,加上全州各学段学龄生每年按8%递增,每年新增2100人左右(见表三),要加大学校建设力度,每年新增2100个学位,满足学生逐年增长需求。按“三办”方式,即加大投入办好县市教育园区,重点建设临夏市与临夏县结合部教育园区,在城镇新建扩建一批学校,增加学位供给能力,学校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竞争态势;集中力量办好乡镇寄宿制学校,整合乡村教育资源,着力解决上学远、规模小、质量不高的问题,辐射带动周边小规模学校;高度重视办好必要的教学点,解决部分低年级学生就近入学的问题。落实城镇住宅小区和老城区改造配套幼儿园规定,依法扩建和新配建学校。实行州县(市)教育专项规划动态调整机制,新建学校严格按照同级国土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布局位置进行选址建设。采取名校帮扶弱校、名校托管弱校、名校与弱校联合办学等方式,到2025年实现全州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

表3:临夏州2021年9月份各县市6—15岁人口统计表

县市

6-15岁合计

2005年9月1日-2015年8月31日出生

6岁

7岁

8岁

9岁

10岁

11岁

12岁

13岁

14岁

15岁

临夏市

42083

4830

4924

4771

4669

4430

4259

3904

3761

3314

3221

临夏县

66666

7825

7820

7780

7741

7396

6859

6175

5581

5051

4438

康乐县

56434

6306

6503

6446

6268

6129

6013

5807

4994

4191

3777

永靖县

23777

2599

2691

2550

2497

2491

2337

2222

2189

2152

2049

广河县

61627

7746

7659

7421

6937

6471

6216

5763

5323

4435

3656

和政县

42357

5094

5290

5100

4806

4604

4309

3938

3419

3045

2752

东乡县

80888

10112

9667

9537

9310

8472

8240

7604

6861

5976

5109

积石山县

50249

5649

5751

5733

5687

5371

5082

4806

4490

4067

3613

合计

424081

50161

50305

49338

47915

45364

43315

40219

36618

32231

28615

表4:临夏州2021年9月份各县市0—5岁人口统计表

县市

0-5岁合计

2015年9月1日-2021年8月9日出生

3岁以下

3岁及以上6岁以下

临夏市

26250

11035

15215

临夏县

40139

17285

22854

康乐县

30014

12561

17453

永靖县

16243

6932

9311

广河县

40047

17564

22483

和政县

25512

10851

14661

东乡县

53018

23318

29700

积石山县

27520

11910

15610

合计

258743

111456

147287

五、提升信息化水平,赋能教育智慧发展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级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要求,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进一步夯实优化教育信息化基础,改善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中小学所有班级网络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加快智能化教学终端建设,包括电子书包教室、STEAM教室、创客教室、VR/AR/MR实验室等创新教学环境。大力推动临夏州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实现省、市、县、校四级教育云平台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通过枢纽接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以协同的方式向全州提供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开展同步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和智慧校园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施幼儿园、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使所有专任教师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教学。创建信息化示范校,以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破解农村学校教育发展难题,补齐农村教育短板,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城乡教育振兴步伐,最终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目标任务。

六、加强合作交流,借鉴成功经验

我州各县市与济南市各区县建立区县(市)间、临夏州州直学校与济南市市直学校建立教育结对帮扶关系,开展教研支持、教师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充分发挥济南市名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帮助临夏州广大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造就一批具有崇高教育理想与追求、较强研究与创新能力,在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和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骨干校长队伍,进而带动全州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聚焦服务“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重大战略,融入兰西城市群,加快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的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格局。积极与北京市、厦门市、南通市、兰州市等教育先进地区学习与交流合作,加大合作办学力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先进教育理念和成功经验,助推我州教育发展。

七、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发展

1.全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教育生命力意识,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狠抓质量的浓厚氛围。修订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建立教育教学质量与绩效评价办法,狠抓教学常规管理,抓好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个别辅导、复习、评价等过程的精细化管理。认真开展好“五课”教研活动,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努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长出来等方式,大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的课程整合和建设应用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努力使学生学习能力、毅力、方法得到提高,养成善学、爱学、好学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2.强化管理改革。始终把“五项管理”作为“小切口、大改革”的重要举措,扎实推进“双减”工作落实落细,不断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在“三提一保”(提高课堂教育质量、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保障服务时长)上下功夫,加大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力度,规范办学行为,彻底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建立健全学校、教师、学生、教学、教研、管理和后勤服务等规章制度,强化学校管理,加大制度执行力,促进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持续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规范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教学模式。全面推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以州直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为契机,全力推动各县市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深入推进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依法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

3.抓特色教育促内涵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抓特色教育,促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在质量、精细、特色、创新发展上下大功夫,把办学特色放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突出地位,把注意力集中在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上,注重精细化管理,积极挖掘、利用、整合学校资源,着力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能力、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5年努力,逐步形成“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长”的内涵发展新模式,全面提升办学品位。

八、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

充分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挖掘本地区的传统文化,移植先进的外来文化,形成本校的特色文化,真正融合发展成为学校文化的软实力,实现“文化立校、品牌树校”,发挥学校环境熏陶人、形象影响人、精神感化人、行为养成人、课程教化人的作用,用强大的文化力量,带动学校追求卓越,形成特色品牌,促使学校从制度管教向文化兴教转变,不断攀升教育发展的制高点。落实《临夏州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方案》,通过总体规划、分批试点,自主申报、逐校培育、予以补助、分年验收、挂牌表彰等办法,形成各具特色的“三风一训”和校旗、校徽、校歌等文化标识,到2025年创建百所“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带动全州学校文化建设上台阶、成品牌、有影响、全覆盖、创特色,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撑。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把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工程,到2025年,全州普通话普及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组织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实施“童语同音”计划。开展新时代语言文字示范校建设,到2025年,全州建成省级语言文字示范校70所、州级示范校220所、县级示范校440所。

九、实施“十大重点项目”,改善办学条件

“十四五”期间,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标,补齐城镇学校、两类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短板弱项,统筹布局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解决城区学位紧张问题,改善学校师生学习生活条件,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全州计划实施1104个教育项目,规划总投资112.86亿元。其中,学前教育74个项目,投资8.86亿元;义务教育252个项目,投资42.84亿元;普通高中教育13个项目,投资16.51亿元;职业教育9个项目,投资24.92亿元;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3个,投资1.2亿元;教师培训项目3个,投资0.98亿元;智慧校园和信息化建设项目96个,投资4.72亿元;教师周转房和温暖工程建设项目317个,投资2.26亿元;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项目10个,投资9.5亿元;中小学厕所建设项目327个,投资1.48亿元。

表5:“十四五”临夏教育“十大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

总投资(亿元)

主要内容

1、学前教育建设项目

8.86

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74所,建筑总面积15.13万平方米。

2、义务教育建设项目

42.84

新建或改扩建东乡县东乡八中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52所,建筑总面积84.76万平方米,购置配备各类教育设备等。

3、普通高中建设项目

16.51

8县市新建或改扩建高中11所(其中和政新建第二高中、临夏市新建清华园高级中学和河州中学,同时改扩建8所普通高中),建筑总面积24.12万平方米;临夏中学实施三期工程项目,新建艺术楼、多功能厅、西校门及附属工程,建筑总面积1.8万平方米;临夏回民中学建设艺术楼和操场,总面积3.7万平方米,同时完成附属设施。

4、职业教育建设项目

24.92

建成投资5.8亿元,9.78万平方米的临夏现代职业学院新校区(文旅学院);建成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永靖产教融合示范园;建成投资7.5亿元,13.1万平方米的临夏州职业技术学校;在全州7县市(除东乡县外)规划新建改扩建职业技术学校(培训中心)建设项目,新建校舍建筑总面积20.45万平方米。逐步构建起“一县一校一中心”格局。

5、特殊教育建设项目

1.2

州特殊教育学校新建综合培训楼1幢,面积0.8万平方米;积石山县和康乐县新建特殊教育学校1所,建筑总面积1.8万平方米,同时完成配套附属工程。

6、教育培训项目

0.98

改扩建临夏州培训中心,新建临夏市教师培训中心,和政县新建教育教学研究创新基地,建筑总面积0.9万平方米。

7、智慧校园与信息化建设项目

4.72

全州8县市各建设数字智慧校园网;建成临夏州职业技术学校智慧校园;永靖县和东乡县87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购置配备录播教室3个、创客实验室各2个,理化生实验室,安装计算机2400台,电子书包屏幕教室设备30套,智慧课堂、数字化校园信息化设备及音美体器材、图书等,最终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目标任务。

8、劳动实践基地建设项目

9.5

在全州8县市各新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项目1个(其中和政县新建1所投资5.98亿元的和政县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同时配备劳动教育设施设备;新建临夏中学和改扩建临夏回民中学劳动实践基地。

9、周转房与温暖工程建设项目

2.26

在和政县和东乡县的5所中小学新建教师周转宿舍330多套,建筑总面积1.2万平方米,同时完成设备等配套设施;和政县和临夏县的312所中小学幼儿园实施温暖工程。

10、中小学厕所改造项目

1.48

新建或改扩建中小学卫生厕所327所,新建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全面加强党委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定期召开会议,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协调解决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抓党建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党员多、规模大的学校建立党委,支部建在年级组,党小组建在学科组;学区中心建立支部,小学建立党小组,民办学校必须建立党组织。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推进教育系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活动方式创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把意识形态工作融入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教育教学的各环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确保学校各类思想文化阵地传播党的声音,确保党的领导在教育系统意识形态领域实现全覆盖。

二、强化依法治教。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加快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教师依法执教、社会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教育法治实施机制和监督体系。加快形成法治化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政府统筹、部门合作、上下联动的教育执法工作机制。全面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和举办者权益。各学校要以学校章程为统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治理结构,依法保障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广大师生和教职员工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三、保障经费投入。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重要领域予以优先保障,确保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投入机制,按照“两个只增不减”的要求,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将教育财政拨款增长和使用情况,逐步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做到“应助尽助,应贷尽贷”,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牢固树立勤俭办教育的思想,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经费管理制度。规范、改进各类学校的财务管理,加强项目管理,特别是建设项目资金的管理。加强对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使用管理,教育经费要向边远山区、薄弱学校和困难群体倾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禁挪用、截留、挤占教育专项经费。加强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制度,完善监督机制,预防和查处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确保经费安全。

四、确保学校安全稳定。州县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学生和学校安全工作,强化组织领导,不断完善制度机制,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守好安全底线,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强化安全管理,统筹做好意识形态安全、校园安全和学生身心健康工作。落实“一岗双责”,行业部门“三管三必须”职责,逐级传导责任压力,明确工作任务,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学校安全工作格局。积极构建学校“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防范体系。加大安全教育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广大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完善疫情防控和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积极开展安全应急演练活动,提升广大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和防范技能。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着力整治校园及周边社会治安环境,有效遏制和防范涉校涉生案件和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广大师生提供安全、安心、祥和的学习工作环境。

五、强化督导教研。充实调整州县(市)两级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切实配齐配强督学力量。加强学校综合督导和政府履职行为的督导评估,切实发挥好督导为教育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制定教育督导和督学工作经费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畅通督学进出渠道,促进督学专业成长,全面发挥督导效能。州县(市)教研室配齐配强专职教研员,各级各类学校要健全由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专兼职教研团队,努力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充满活力、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充分发挥教研人员的专业引领作用。加强和改进教研工作,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以及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六、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多形式、多渠道展示教育发展成果,扩大教育规划的社会影响力,最大限度凝聚助推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形成全社会更加关注教育、支持教育的新局面。构建支持教育发展的多方联动新机制,凝聚州县(市)各部门及群团组织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形成教育发展合力。建立教育行政决策智库,成立多方专业咨询委员会,吸纳多学科的专家参与教育决策,组织开展区域教育发展研究,开展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检测,为教育决策提供支撑。争取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理解、帮助和支持,努力为规划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七、推动规划落实落地县(市)政府要把“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本规划制定各自“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组织开展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和年度检测,并及时发布通报。将本规划确定的各级指标纳入州政府各部门、各县(市)和教育行政部门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明确问责对象与范围,规范问责程序,加大责任追究力度。规划执行情况主动向同级人大报告,接受政协、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聚焦规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任务,细化完善推进措施,形成更为具体的落实方案,推动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附件: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夏州“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pdf

盘点2021年度教育热词:教育“十四五”

202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一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教育系统要为“十四五”时期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开好局、起好步。

2021年,多项教育举措出台或落地实施,从落实“双减”到细化“民促法”,从推进“幼小衔接”到成立“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从深化“高考改革”到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从“未成年人保护规定”到“家庭教育促进法”,从“教育惩戒权”到“教师法修订”征求意见,从“防治网络沉迷”到推进“健康教育”……每一项改革创新,都为贯彻教育新发展理念、构建教育新发展格局、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2021

网络搜索热词

教育“十四五”

政策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对未来五年和更长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出重要部署。宏观政策主要聚焦在五个层面,即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深化教育改革,这为我们在“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了行动指南。

教育部谋划和推动“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基本思路。

第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坚持“一个标准”,构建“两个体系”,深化“三全育人”,落实“五育并举”。

坚持“一个标准”,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构建“两个体系”,一是大中小一体化的思政工作体系,二是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深化“三全育人”,就是深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二,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体系建设为抓手,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到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有四点基本考虑:

一是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动从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二是构建支撑技能社会建设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普遍实行“1+X”证书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切实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三是构建开放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优化结构、强化内涵,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水平。四是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多渠道扩大终身教育资源,更好满足不同群体多元化学习需求。

第三,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服务国家发展为导向,重点提升四个方面的教育供给水平。一是提升人才供给水平,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二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水平,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三是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水平,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完善区域教育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为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注入新动能。四是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优化教育对外开放全球布局,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深入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第四,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聚焦教育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大力推进有重点的改革创新。一是以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牵引,带动政府治理、学校办学、考试招生、人才培养等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全面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管理和发展的政策体系,建设一支有力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三是推动信息化时代教育创新,实施教育新基建工程,大力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促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培育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四是改革完善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优化教育投入结构,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五是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这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公共服务,是《“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明确部署的重点任务之一。“十四五”期间将全面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提升县域普通高中整体质量。

《“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到2025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逐步提高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水平,完善幼儿园教师配备补充、工资待遇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幼儿园保教质量全面提高,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机制基本形成。

推动各地适应生育政策调整,以县为单位优化普惠性幼儿园的布局规划。在城镇新增人口、流动人口集中地区和农村地区新建、改扩建一批幼儿园,加强城镇小区配套管理,加快补齐普惠性资源短板,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

《“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将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制定实施《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健全义务教育的政策保障体系,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差距。

推动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实现教育资源按实际服务人口规模配置,指导各地完善义务教育学位配置标准,保障足够的公办学校学位供给。统筹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的相关项目,加快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因地制宜加快城镇学校扩容增位,切实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推动县域内校长教师有序交流轮岗,实现优秀骨干教师在校际间均衡配置。

教师队伍不稳定、优质生源流失问题,是近年来县中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是《“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特别关注的问题,特别部署了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的工作。《“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对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作出了整体的谋划和部署,总体来讲还是要整体提升县域普通高中的发展水平、办学质量。

在招生管理方面,《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各地要在落实县级招生管理责任的基础上,切实强化省级统筹责任和地市主体责任,严格普通高中招生管理,落实“公民同招”和属地招生政策。除此之外,也在进一步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信息化管理。要求各地全面建立地市级高中阶段学校统一招生录取网络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省级统一招生录取网络平台,切实加强招生计划和录取过程管理,加大对违规招生行为的查处力度。

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一是进一步加大县中教师的补充力度。要求各地严格落实中央关于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和统筹管理的相关规定,依照标准条件及时补充县中教师。实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加大县中教师培养力度,也就是我们说的“优师计划”。二是健全县中教师激励机制。要求各地适当提高中小学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中高级教师岗位设置适当向县中倾斜,合理核定县中绩效工资总量,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向优秀人才倾斜。三是严禁抢挖县中优秀教师。要求各地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教师流动手续,严禁发达地区、城区学校到薄弱地区、县中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最后是提高县中教师队伍素质。教育部将组织开展县中校长和教师骨干示范培训,省级组织县中校长和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提高校长办学治校能力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总的考虑,就是以县中的高质量发展促进高中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提出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具体目标是:到2025年,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达到85%;基础较薄弱的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6—10个百分点,接近或达到80%的基本普及目标。

《实施方案》准确分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坚持目标方法效果相统一,实施“三大行动”。聚焦民族地区实施推普攻坚行动,重点解决学前儿童、教师、青壮年劳动力、基层干部等4类重点人群的短板弱项问题;聚焦农村地区实施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提出推普在助力乡村教育、文化、产业、人才、组织振兴等5个方面的任务和要求;聚焦普通话普及率已达到85%的省份和基础较好的城市地区,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普及行动,统筹部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社会领域用语用字规范化、语言文字科技赋能、语言文字服务能力等4个方面提升任务。

《“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分批建设1万种左右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指导建设一大批省级规划教材,加大对基础、核心课程教材的统筹力度,突出权威性、前沿性、原创性教材建设。

《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明显增强,教育系统法治素养和依法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广大干部师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法治课教师教学能力明显提升,法治实践教育成效显著,“互联网+”法治教育深入推进,政府、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法治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迈上新台阶。

重点举措是:大力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深入推进教育部门日常学法用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深入开展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系列活动,着力提升法治课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大力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持续提升学校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推动健全教育普法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法治教育协同工作机制,努力营造教育系统良好法治氛围。

来源:省教育厅新闻中心综合整理